close

每一件展品都是“廣州故事”的講述者



形態各異的陶屋

大洋網訊“不登鎮海樓,不算到廣州”。這座“五嶺以南第一樓”既是風水寶地,又是戰略要點,歷代爭城必先爭樓。它屢毀屢建,意義遠超一般意義上的建築。

每個到越秀公園遊覽的人都能看到這座樓。1380年,明朝開國重臣朱亮祖合廣州三城為一,在城北越秀山最高點建鎮海樓。它作為城市制高點的時間達600年之久,遠洋船舶視之為抵達廣州的航標。

如今,鎮海樓是廣州博物館的主展廳。過去一段時間,作為博物館主體展覽的“廣州歷史陳列”進行瞭大規模的修改。經過兩個月預展之後,2月1日,以《城標·城史》為題的全新“廣州歷史陳列”將與觀眾見面。

銀累絲燒琺瑯西番蓮紋蓋盒

展現十年來廣州城市研究創新成果

“鎮海樓是廣州城的地理坐標,也是文化坐標”,接受記者專訪時,廣州博物館館長李民湧如是表示。他告訴記者,廣博主體展上一次“改陳”(即修改展覽陳列),還是在2007年。與那一次相比,本靜電除煙機次修改著重於突出鎮海樓的特殊地位,尤其是它作為“城標”對廣州的意義。10年來在廣州城市、歷史研究方面的許多創新成果,都在展覽中有所體現。

李民湧說,在古建築中佈置一座城市的通史展,在全國來說是不多的。通過這次改陳,新亮相的廣州歷史陳列匯集的珍貴文物成為歷來最多。不僅在總量達到瞭約1000件,而且一二三級文物在當中占瞭約一半。特別是館藏的一級文物,超過半數在展覽中長期展出。

辛亥革命紀念茶壺

記者在展廳中看到,展品中有一塊《節馬圖》碑,記載著愛國守將陳連升戰馬的感人故事。1841年1月英軍突襲大角、沙角炮臺,守將陳連升英勇捐軀,其戰馬被英軍擄往香港後不吃不喝,每日朝著虎門沙角炮臺方向哀鳴,最後絕食而死,生動再現瞭廣州地區近代反侵略鬥爭的歷史。李民湧說,這次改陳的一大亮點,是力圖從“一帶一路”的角度去觀察廣州。廣州早在元代就已經成為公認的世界名城,明清號稱帝國商行。在外人眼中,她是怎樣的一座國際大都市?觀眾可以從展覽中找到答案。此外,關於革命史的內容也是此次改陳的一大亮點。過去由於廣州相關的紀念館比較多,廣博在主體展覽中並無過多地涉及這部分。此次則拿出五樓一層樓來展示近代廣州。包括廣州起義的武器、孫中山的手令等珍貴文物,都會和大傢見面。

展品中還有潮州窯為紀念辛亥革命勝利一周年而制作的一套茶壺與茶杯,茶壺展品為江西景德鎮瓷器加上辛亥革命勝利紀念圖案燒制而成,屬於國傢文物一級品。1949年10月,為迎接廣州解放,長堤的東亞酒店職工連夜趕制瞭一面五星紅旗,凌晨在酒店頂樓升起,成為迎接廣州解放的第一面五星紅旗。這面珍貴的五星紅旗就展示在五樓的展櫃中。

記者瞭解到,鎮海樓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做好古建保護的前提條件下,廣州博物館對展廳進行瞭全面提升,文物展櫃悉數定制,場內進行瞭嚴格的防紫外線防護施工,以便最大程度上減少對紙質類、絲綢類展品的損害。不少展櫃具備恒溫恒濕的條件,一些重要文物展櫃專門設置瞭獨立的安防系統。

刻有銘文的城磚是廣州城史的珍貴記憶

從“國際視野”角度看“廣州城標”

廣州城的歷史上,除瞭鎮海樓,沒有哪座建築能夠在漫長的6個世紀中都穩居“城標”的寶座。廣州博物館館藏的《十三行油畫》,畫面描繪瞭清代廣州十三行商船雲集的繁榮景象,商館右後方不遠處的一座紅色五層高樓格外顯眼,這就是鎮海樓。藏品中還有一張外國明信片,圖片的主體就是清代的鎮海樓。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鎮海樓就是外國人眼中“廣州”的象征,進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國”的象征。自明代起,漂洋過海的外國商船,一過獅子洋,經虎門北上,沿途可見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駛近廣州城外,望到高聳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便知到瞭廣州。

600多年間,鎮海樓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傢必爭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廣州城下,300守城將士堅守鎮海樓十個晝夜,不眠不休,最後彈盡糧絕,無一生還。如今鎮海樓的旁邊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戰之時,兵部尚書彭玉麟奉命到廣東督師抗法,以五層樓為海陸兩軍指揮部。1885年,朝廷議和之聲甚囂塵上之際,彭玉麟上書朝廷,力爭抵抗。但清政府最終選擇瞭妥協,鬱悶中的彭玉麟舉目廣州城,撰下瞭一副廣東最有名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鬥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歷史上,鎮海樓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曾經五毀五建。今天的鎮海樓,是在1928年於明代舊基礎上壘築起來的。同年12月5日,時任廣州市政府委員長林雲陔致函國民黨元老胡漢民,請他為即將成立的“廣州市市立博物院”題寫館名。兩個月之後,廣州歷史上的第一座博物館在位於廣州越秀山之上的鎮海樓正式開館。

“(秦始皇)十四年屬邦”銘文銅戈

展品中半數是一二三級文物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博物館的廣州博物館,今天已經成為國傢一級博物館,在全國乃至海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步入鎮海樓,廣州歷史在眼前逐層展開: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漢之際,南越國在此建立,嶺南首次大發展;唐宋時期,廣州躍身東方大港,蕃舶紛至,商賈匯聚;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明清廣州躋身世界重要商都;近代以來,廣州深得風氣之先,成為最早學習西方的南國之窗;具有英勇無畏精神的廣州人民又使廣州成為名副其實的英雄城市。

記者瞭解到,《城標·城史》展覽中,半數是一二三級文物。每一件文物、每一份資料、每一種展示形靜電機式都可稱是“廣州故事”生動的講述者,是廣州城市歷史的再現。展覽中充分利用文物本身蘊含的歷史意義,附以圖版或場景,包括挾秦風而來的秦戈、象征秦朝在嶺南設郡縣的“蕃禺”漆盒、突顯“食在廣州”的漢代陶灶等,讓眾多的觀展者猶如身處在數千年的歷史時空中,一窺當時的社會狀況。

上世紀50~70年代,廣州地區考古事業勃興,兩漢時期的考古文物豐富,眾多有代表性的文物都已入藏廣州博物館。除此之外,私人藏傢、熱心市民也踴躍捐贈文物,使博物館館藏珍品數量和質量都得到很大的提升。該展覽還首次全面展出瞭近十年來廣州博物館文物征集工作的重大成果,柔美奢華的外銷扇、耀目精細的銀器等都“盛裝出席”。其中一件為清代的銀累絲燒琺瑯西番蓮紋蓋盒,異常奪目。累絲為中國金銀鑄造的傳統工藝,又名“花作”,為金屬工藝中最精巧者。工匠將金銀拉成絲,然後將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格狀組織,再焊接於器物之上,立體感強,耀眼奪目。文物充分體現出工匠設計的巧妙和工藝的精湛,對於在新的時代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記者瞭解到,除以往的鎮館之寶外,還有眾多平時較少展出的珍貴文物也在本次展覽中亮相。展廳二樓的秦漢部分,一處展櫃內展出的一級文物多達六件!如此的密度,在本地展覽中還是非常罕見的。又如,平時隻能短期展出的充滿傳奇色彩的元代青花船型水註也將長期展出。此件水註是十分罕見的元青花之作,器型設計巧妙,造型靈秀,為元代青花瓷的稀有珍品。

油煙分離機廣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通訊員羅興連、歐紫彬


新浪新聞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註新浪新聞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AD1591332327988B
arrow
arrow

    wqw646oa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